青年教师(融合课说课)系列一:刘惠玲老师青年教师(融合课说课)系列一:刘惠玲老师 M2U5 Reading: The Band That Wasn't 刘惠玲 这堂阅读课说课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:1、文本、学情分析;2、教学目标;3、教学流程;4、教学反思。 首先对这篇文章(The Band That Wasn't)的文本进行分析。这个单元的主题是music,音乐,是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话题,不难切入。但这篇文章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讲的是一支特殊的乐队——the Monkees的形成和发展。这是一支年代比较早的美国本土乐队,大部分学生并不知道。这篇文章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:先设问,大家是否有音乐明星梦,并提出一个问题:乐队是怎么形成的?然后,作者阐述了一个普通乐队的形成和发展。接着,作者介绍了这个特别的乐队——门基乐队的形成。最后,作者讲述了门基乐队的发展和成名过程。 我们再来看一下我班的学情。优秀的学生占极小比例,大部分学生属于中等及中等偏下水平。大部分学生能用英语获取信息、处理信息;能简单表达自己的观点,但他们用英语连贯地描述、阐释意义和批判评价的能力较弱。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基于班级的基本学情。 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呢?讲到教学目标,我们要先从中学英语核心素养开始讲起,这是贯穿一整个英语教学的核心。从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出,与以前的中学英语核心素养不同,现在英语教学更加强调“主题”和“语篇”。语言知识、语言技能、学习策略和文化知识都应该在主题和语篇的基础上进行。因此,我希望通过这堂阅读课的学习,大部分学生能够:1、提取语篇大意,梳理文章结构,归纳文中关于门基乐队与大部分其他乐队的事实性信息;2、通过阅读活动,基于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,进一步梳理和整合所读的文章信息,对文本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;3、基于所读文本,讨论标题含义,以及努力的重要性,发表个人观点。 分析完文本和学情,也确定好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,我们来看看我的此次教学流程。我将本次课程分为“课前”、“课中”和“课后”三个环节。课前——任务学习,自主驱动;课中——游戏竞答,加深了解;欣赏视频,陶冶情趣;思维导图,构建框架;课后——云端补救,课堂延伸。 先来说说课前的活动,我通过“问卷调查”和“课前预习”两个环节来展开。我在UMU这个平台上发布了问卷调查,了解班级学生对于国内外乐队的了解程度。之后,我往学生的班级群上传了一些材料供学生进行预习。包括:音乐的种类,世界音乐大家(如贝多芬、莫扎特),国内外著名的乐队(如甲壳虫乐队、零点乐队)。并上传了不同类型的音乐音频让班级学生进行欣赏。在这个环节,学生的好奇心增强,对音乐也进一步了解,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。 接着上课的时候,我先对“乐队”这个关键词进行定义,接着通过小游戏让班级区分“组合”和“乐队”两个概念,使学生加深对乐队一词的了解。由此导入门基乐队,并给学生看一段门基乐队演奏的视频,让学生观察这个乐队的特点,从视频中不难看出门基乐队表演滑稽、有趣。学生初步形成对这个乐队的印象。接着对文本进行解读,我先让班级抓取每个段落的大意,并将文章四个段落分成两个部分,梳理文章框架。接着让学生归纳门基乐队与一般乐队发展历程,这是文章的重点之一,并让他们比较门基乐队与其他乐队的不同之处,这需要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梳理与表达。比较之后,我再次回到文章标题,问学生标题的含义,并让学生思考门基乐队为什么能成功,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。这是文章的升华,也是学生能力的提升。 课后,我将本课课件上传到班级群中,让班级学生自行进行复习。并在UMU平台上给他们布置了两项作业,第一项为必做作业:用自己的话总结门基乐队的发展历程;第二项为选做作业:通过我提供的网址,了解我国著名乐队——Beyond乐队的信息,试着介绍Beyond乐队的形成和发展。 此次授课给我的感触最深的是:1、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;2、要以学生为主体,把课堂还给学生;3、把现代技术融入课堂教学,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;4、英语核心素养的贯彻和培养应真正融入英语教学。 |